历史

第三二七章 四国乱战(1/2)

    腊月初,江南已经进入隆冬。

    李成也终于回到了临安城。

    临安的繁华早已今非昔比,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。

    无数的蛮族商人、南洋的土著,在临安这边的有很多。

    带来了大量的商品,丰富了整个临安的经济贸易环境。

    两大商号日以继夜的推动商品交流,已经开拓了多条对外贸易路线。

    除了海上的贸易之外,这大半年的时间也打开了武国、唐国乃至梁国的商道。

    甚至楚国和荆国也活动着大夏的商人与商船。

    军事物资贸易在下半年是最大的增长点。

    累计向武国输送粮食数百万石,差不多算下来上千万斤。

    还有不计可数的兵甲军械和罐头、布匹等物资。

    梁国方面也差不多,军粮贸易开展的轰轰烈烈。

    还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商品,进入到梁国的占领区和国境内。

    楚国则是从岭南西路和大江之上贸易,运送军粮和兵甲器械。

    四兄弟都想办法购买了大量的军械,不然也不能与唐国的大军打成对峙局面。

    唐国这边刚开始还有些瞧不上,毕竟唐国也是江南大国,有钱有粮有兵。

    只是象征性的购买了一些,算是给夏国一个面子。

    但是后面进入僵持之后,唐国国内也有些撑不住。

    开始大批量的向大夏采购粮食和罐头,尤其是夏国推出的压缩军粮最受欢迎,体积小、不占地还顶饿,就是味道比较一般。

    如今湖州向宣州的官道上,几乎都是运粮的车马。

    大江之上也飘满了大夏的商船和战船。

    都是给各国运送粮食物资的。

    卖给武国一份。

    然后卖给梁国一份。

    卖给唐国一份后。

    转眼又卖给楚国一份。

    反正四国打的越热闹,消耗的物资就越多,大夏也就越挣钱。

    从大夏银行建立之后,大夏币就全面代替了铜钱,与中原诸国的金银挂钩。

    所有的商品不用金银结算,就必须换成大夏币来结算。

    这种花花绿绿的纸张出现,让中原诸国震惊许久。

    携带方便、面值各样,比背着铜钱买东西好的太多了。

    一时间在大江沿岸的州县流通起来,比之铜钱还要坚挺的多。

    最受广大的商人来使用,携带容易,还能随时在有大夏银行的地方来存取和兑换。

    这么简单实用的货币,怎么可能不受到商人阶层的欢迎。

    如今金陵大夏银行已经营业,成为与楚国货币通行的第二大货币单位。

    金陵的百姓出门买东西,只带上这样的几张“纸”就可以。

    再也不用拿着铜钱去购物。

    马上大夏银行要在宣州、饶州、江州、隆兴等地建设银行。

    到时候大半个唐国的经济中心区都会流通大夏币。

    李成也没想到,第一个接受大夏币的竟然是唐国。

    不过转头一想,那周镕就算是再妖孽。

    对于金融货币战争,也不可能琢磨的透。

    那就先用货币打开唐国的大门再说,等到见识了货币的厉害,相信周镕一定气的哭鼻子。

    武国方面,淮南一带的大夏币也是开始流通。

    但是比较在唐国的接受程度,武国方面还是要差一点。

    不是因为武国的警惕性比较高,是因为武国现在打的乱套,民间没什么余钱发起商贸交易。

    梁武两国已经开